本溪历史?坐落在辽宁省心脏地带的本溪市,凭借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和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枫叶之都”。这座城市以钢铁和化学工业为支柱,拥有“太子城”等诸多美誉,常住人口超过132.6万人,与沈阳、抚顺等城市紧密相邻,而桓仁五女山城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自古以来,本溪历经秦、汉、唐、那么,本溪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溪县,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山区,太子河上游。县境地跨东、北、西、南四面,与桓仁、宽甸、新宾、抚顺、本溪、辽阳、凤城等县市相邻,总面积约为三千五百二十九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小市镇,距离省会沈阳八十三公里。
本溪县境内山峦起伏,大小山岭多达二百四十多座。太子河、草河流域间分布着一些小块的平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下降。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无烟煤、工业粘土、石灰石、氏蠢咐硫化铁、铜、金等。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点二,木材蓄积量约为九百四十九万立方米。人参的种植面积超过五万亩,每年收获人参约十余万斤。山区还盛产大叶芹、蕨菜等野生植物。目前,已有果园面积超过二万两千亩。
本溪县之名源于清代。据历史记载,盛京(今沈阳)城南百里外有本溪湖,湖侧有观音古刹。另据《八旗通志》记载,本溪湖在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被称为“杯犀湖”。很久以前,传说湖水尚小,形如一杯清水,湖底窄上宽,如同犀牛之角,因此得名“杯犀湖”。后来,因“怀犀湖”不易书写和辨识,便改称为“本溪湖”。光绪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始设本溪县,因县衙位于本溪湖附近,故名。
本溪县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至秦、汉、魏、晋时期,属辽东郡、玄竞郡管辖。
1、本溪市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2、本溪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景点近千个,著名的有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芹大山高句丽山城,亚洲最大的天然溶洞—本溪水洞,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顶铁刹山,国家森林公园—关门山等哪腊,集山、水、林、泉、洞为一体,素有“燕东胜境”之称。
3、四季皆可旅游嫌缓竖,夏秋最佳。建议游玩天数两天。
探秘东方枫叶之都——本溪
坐落在辽宁省心脏地带的本溪市,凭借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和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枫叶之都”。这座城市以钢铁和化学工业为支柱,拥有“太子城”等诸多美誉,常住人口超过132.6万人,与沈阳、抚顺等城市紧密相邻,而桓仁五女山城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自古以来,本溪历经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虽归属多变,但清朝后归属辽阳府,历史痕迹犹存。1877年,清朝设立怀仁县,1905年赵尔巽奏漏宽带请设知县,1906年正式成立本溪县。随着历史的变迁,本溪在1928年奉天省改为辽宁后,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动荡,最终在1945年回归辽宁,成为今日的旅游胜地。
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
本溪水洞,全球最长的溶洞之一,自1983年开放以来,就以其壮丽的景象吸引着游客,2015年更是晋升为5A级景区。而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因其枫叶之美誉为“燕东胜境”,是枫叶之都的象征。五女山山城,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高句丽文化的辉煌历史。
此外,本溪的自然景观同样引人入胜,如本溪湖,因其形状和命名而得名“世界最小湖”,九顶铁刹山作为道教发祥地,拥有五个主峰,老秃顶子山则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家级保护区。
约40万年前,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已发现有古人类居住,活动中心以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庙后山为中心。战国燕昭王时期之前,本溪县为氏族政权,未纳入中原势力辖区。
战国燕昭王时期,本溪县隶属于辽东郡襄平县,开始纳入中原势力辖区。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36郡,本溪县属辽东郡襄平县。
汉代,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三国时期,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西晋时期,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国)襄平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襄平县。南北朝北魏时期,本溪县逐渐被高句丽控制。
隋朝时期,本溪县属高句丽部族政权所辖。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地,置安东都护府,本溪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
公元909年(辽太祖三年),契丹占据辽东,本溪县属契丹部族辖地;公元919年(辽大祖神册四年),契丹修辽阳故城,改名为东平郡,本溪县属东平郡。
1125年(金大帝天会三年),金灭辽,继而废道置路,本溪县属东京路辽阳府。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在辽阳等处设置行中书省,翌年改东京路为辽阳路,本溪县属辽阳行省辽阳路。
1371年2月(明洪武四年〕,置辽东卫指挥使司,同年7月改置定辽都卫,1375年10月(明洪武八年)又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所椿州县为卫、所:1403年(明永乐元年)设置建州卫;1409年(明永乐六年)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本溪县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东宁卫。
公元前221年,秦灭燕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36郡,本溪市区、本溪县属辽东郡襄平县;桓仁县属辽东郡外徼。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是时本溪市区、本溪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为燕国辽东郡襄平境内;桓仁县(指今所辖境域,下同)属燕国辽东郡外徼,为高夷部族辖地。
汉代,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灭卫氏朝鲜,增设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桓仁县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五女山,有旧城遗址),建国立都号称高句丽,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公元团早坦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纥绝升骨城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0年;之后,桓仁地域一直为高句丽部族政权辖地,直至唐代。
三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
西晋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国)襄平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平州辽东郡襄平县。
南北朝和秦朝时期,本溪市区。本溪县属高句丽部族政权所辖。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灭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地,置安东都护府,本溪市区、本溪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桓仁县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
以上就是本溪历史的全部内容,本溪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国时期辽东地区的鲜卑族起义就是在本溪发生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溪陆续成为了明朝所辖的辽东镇、清朝的沈阳将军镇、以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辖的本溪县、本溪市。在中国开放改革的浪潮中,本溪市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