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题?5、简述《钦定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3内大】6、论述新政的评价、历史作用、历史地位★★★【2018年南开大学、18年社科院 2017年湖南大学、】7、为什么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材料题】8、论述新政失败的原因★★★ 9、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16黑大】10、那么,历史考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的试题解析来啦!让我们一起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
政治理念篇:选择题第1题,考到的是古代思想的比较,揭示了老子政治智慧与现代政治理念之间的微妙联系。
专制集权与海外贸易:第2题以唐后期皇室安置为切入点,探讨了皇权强化与对外贸易繁荣之间的关系,彰显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趋势。
经济繁荣与国家政策:第3题宋朝的海外贸易繁荣,展示了手工业的发达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华夏传统的延续:第4题康熙帝的举措,旨在承袭和发扬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列强影响与经济波动:第5题上海货值下降揭示了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考验着考生的历史洞察力。
革命思想与区域矛盾:第6题梁启超的活动展现了革命思想在湖南的传播及其引发的新旧派别冲突。
新民主主义实践:第7题边区政府的设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体制改革的显现:第8题1978-1987年的经济成分变化,揭示了体制改革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导读】在进行考研的时候,我们需要考到的科目有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当然有的专业不考数学(文科专业)。在进行历史学专业考研的时候中国史是必考的,其中涉及到很多的论述题,这些题目不仅需要考生进行记忆,还需要进行理解作答,难度肯定是比较大的,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1考研中国史必背考题:清末新政与社会变迁,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名词解释及选择题知识点
1、【《通商航行条约》】2、【日俄战争】3、【《拉萨条约》】4、【清末新政】★★★★★5、【江楚三折】★★★★★
6、【督办政务处】★7、【外务部】8、【商部】9、【邮传部】10、【学部】11、【钦定学堂章程】12、【《奏定学堂章程》】★★★★★
13、【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4、【丁未政潮】★15、【谘议局 】★★★16、【资政院】★★★ 17、【宪政编查馆】★★
18、【《钦定宪法大纲》】★★★19、【立宪派】★★★20、【国会请愿同志会】 21、【张謇】★★★22、【立宪运动】★★★
23、【政闻社】★★★24、【宪政公会】25、【预备立宪公会】★★★26、【国民宪政会】27、【国会请愿运动】★★★
28、【皇族内阁】★★★★★29、【《重大信条十九条》】30、【保路运动】★★★31、【收回利权运动】 ★★★
32、【反美华工禁约运动】★★★33、【长沙抢米风潮】34、【莱阳抗捐 】35、【间岛问题 】★★★
二、论述题
1、清末新政学术研究概况★★★(2014年社科院)
2、简述江楚三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6福师大】
3、论述新政产生的原因★★★
4、论述新政的第二个阶段(1906-1911)★★★★★清政府预备立宪原因、过程、措施
5、简述《钦定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3内大】
6、论述新政的评价、历史作用、历史地位★★★★★★【2018年南开大学、18年社科院 2017年湖南大学、】
7、为什么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材料题】
8、论述新政失败的原因★★★
9、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16黑大】
10、论述清末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影响★★★【2018年北师大】
11、论述国会请愿运动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12、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最终走向合流、原因、影响★★★
13、简述立宪派及立宪运动★★★【2015年湖南师范大学、13人大】
14、结合学术成果对立宪派的评价★★★
15、论述立宪派和辛亥革命的关系★★★【2019年南大】
16、论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经济★★★
17、简述四川保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2005南大】
18、试述近代教育体制改革★★★★★【17、18天师大、15南师大】
19、论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13南开】
20、论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的影响★★★★★★【18西北师大、15南大18河北大学15华中19北大,19川大】
21、学术界如何看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
22、废科举与新知识阶层的兴起★★★
23、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18年西北师范大学 08年313)
24、论述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的影响★★★★★
25、论述清末地方自治及意义★★★【16北大】
26、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27、比较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进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亚非万隆会提出求同存异,议日内瓦会议(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影响力增强。
一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并不是一个官僚化的国家。西周实行的是领主制,统治者各治其民,只不过天子、诸侯用卿大夫为官,卿大夫又用家臣为官。然而,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村社共同体瓦解,独立的农户成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再就是原来的领主,在不断地兼并战争中被消灭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家不得不对社会实行从上至下的官僚控制。战国的时候,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已基本上官僚化了。官僚化控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政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对于做官的人来说,专门的政治知识已非常重要。战国时,各国君主都非常重视选拔那些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做官。秦朝建立后,设了许多博士官,目的也在于用专门的政治知识来治国;始皇帝还下令“以吏为师”,更着眼于从政治知识方面培养和选拔做官的人才。汉代,学问和政治的关系密切,选拔官员越来越看重学问;朝廷设太学和郡国学,学生多被录用为官员。总而言之,政治既然已经官僚化了,就需要做官的人具备专门的政治知识。
汉代选官还非常看重个人品行;久而久之,到曹魏时就设立了制度,将人物分为九品。那时,一个人的人品,总是由他所在的地方来评价的。于是,评品人物的权力,最终操于地方世家大族之手,形成了所谓的“九品中正”制。
[示例一:英国为例]
①我赞成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历史角度看问题,英国的发展就验证了历史学者引用的公式。
②14、15世纪以来,默默无闻的英吉利王国逐步发展,进入18世纪以后,一举成为闻名于世的工业化国家,冠以“世界工厂”称号。原因在于,它借助了葡西开辟的新航路,有效利用中国西传的发明技术,牛顿力学原理在蒸汽机的改进中发挥了理论作用,通过以哈格里夫斯为代表的一线工人、技师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以及史蒂芬孙等的推广应用,从棉纺织工业到采掘、冶炼、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引发了工厂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浪潮。从而把发达的葡西、荷兰、法国抛在身后,也超越了繁荣的东方阿拉伯世界与遥远的中国。到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起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和第一个工业帝国,带起世界性的工业化浪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③英国走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说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示例二:美国为例]
①我同意如下论点: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美国工业化的进程给予此观点以有力的实证。
以上就是历史考题的全部内容,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老子〉 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这些既可以作为考题,优势常识性问题,横好的。 4.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 1、中国最早人类有哪些?答: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 2、中国人为什么叫炎黄子孙?答:因为黄帝与炎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