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语文

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 语文
  • 2023-04-27
目录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总体要求

    (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1、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是什么”(题旨、要旨、主题、中心思想、唤亏中心论点等都是主旨)。

    理解主旨一般两步:一是通读全文,二是提炼主旨。

    主要办法是: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出重点、提炼出主旨。

    2、把握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体悟作者感情:“得到了什么”

    从说明事物、阐述道理(思想内容方面)、反映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来认识。

    (二)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关键句、段落、层次的理清

    2、“段落互换的考查”方面

    比如说明文,从条理上是否有序考虑:合理不合理?承上启下吗?

    比如议论文,从结构上的逻辑性考虑:严密不严密?合乎逻辑吗?

    (三)品味文中关键语句

    1、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即识别关键语句在内容或主旨上的作用)主要有:总起句、总结句、承上启下句。

    2、理解、鉴赏关键词语

    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形象色彩,如比较词义表现的不同;二是感情色彩,如体味词的褒贬义;三是修辞色彩,如理解比喻义;四是语体色彩,如辨析书面语、口头语等)。

    着眼五个方面具体鉴赏:

    ⑴辞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略)

    ⑵比喻意义(略)

    ⑶指代意义(一类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义,一类是代词所指代的具体意义)

    ⑷同义词和反义词(感受其作用:使表达生动而有变化,增强文章表现力,更为准确到位等)

    ⑸褒贬义(感受其作用:文章写作目的、作者感情倾向、表达方式的特点)

    3、品悟关键句子

    一是感悟句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含蓄的、深刻的、双关的、暗示的)。

    二是句子在段落和篇章的作用:提纲挈领、突出作用(对记叙事物、论述问题、抒发思想感情)、承上启下(在段内或段与段之间)。

    (四)掌握七种修辞方法

    作用就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

    (五)积累运用鉴赏评价

    标准: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

    1、写作特色方面(写作特色包括篇章结构、表现方法、语言表现力)

    ⑴篇章结构(从线索、顺序、过渡、详略、开头、结尾等方面鉴赏)

    比如文章整体结构如何,有没有与众不同,这么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有没有承上启下的句子,这些句子为文意的转合、上下文的承接起到了什么效果;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是不是有详写、有略写,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材与剪裁。

    ⑵表现方法(从人称、烘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方面鉴赏)

    比如人称上:第一人称起到提供参与者视角的欣赏角度作用

    第二人称提供作者、读者以及描写对象的直接交流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叙述或介绍显示一种客观、冷静的写作态度

    ⑶语言表现力(从描写、抒怀、议论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上鉴赏)

    特别是记叙文语言的描写有鲜明特点:具体、生动、形象。

    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拿链慧作用是: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人物形象方面

    ⑴从文章整体出发鉴赏:比如人物具有怎样的个性,为什么有这样的个性等

    ⑵从故事情节入手鉴赏: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消答么笔墨塑造、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蕴含着什么认识意义等。

    ⑶从语言行动入手鉴赏:借助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等描写手法,比如“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波澜来呈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或为情节铺垫作准备。

    ⑷从社会环境入手鉴赏:要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人物、把握人物、评价人物。

    3、环境描写方面

    ⑴交代故事背景

    ⑵推动故事情节

    ⑶展现人物

    ⑷形象表现文章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改昌桥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迅禅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核猛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理清故事情节。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联想和想像。

    ②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书或与旁竖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 织 看 穿 揭 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穗旁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猜启橡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作者,朝家。该书是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和“”(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一句更好,因为。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因为。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2、儿女:

    3、俄而:4、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

    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

    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1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二、读文感受母亲的忍。

    1、当作者这样对母亲喊叫时,母亲是怎样的反应?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出示课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读)请大家再默读这句话,对于“扑”“抓”“忍”。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②抓住学生的手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③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看看母亲哪些忍的细节让你感动?圈一圈,画一画。简单批注

    预设一:忍住病痛

    师:你们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状吗?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母亲的话。

    预设二:三个悄悄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预灶春衡设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森滑展:

    1、“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冬夜杂咏·秋菊》)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宋《全芳备祖》)

    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现在你对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师生合作读,“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孩子们,多少年过去,儿隐做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你能替她说完吗?

    3、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4、出示照片,读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读: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对这样一位作家,因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5、同学们,咱们再来看看课题,史铁生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秋天的怀念

    我(俩)(们)暴怒无常好好儿活

    母亲扑抓忍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

    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

    一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二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三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五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六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七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八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九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又到期末了,同学们复习得怎么样了?接下来我为你带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 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 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返历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篇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好贺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漏袜搜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篇三: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篇四: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字词,体会形象,把握感情

    【学习重点】写景的组织与安排

    【课前预习】

    你能把下面的字词拼音写准确吗?并且吗?赶快动笔吧,亲爱的孩子!

    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斗笠( )抖 擞()

    薄烟()朗润( )捉迷藏() 仿佛( )

    稀疏()鸟巢()

    2.解释字词

    欣欣然:朗润:

    吹面不寒杨柳风:

    酝酿: 黄晕:

    一年之计在于春: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卖弄:。抖擞:

    3.关于文章的作者你了解多少呢?看看那个孩子填的准确又工整。

    《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后改为自清,字______。原籍浙江绍兴人,现代的___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预习质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数一数《春》这篇文章共有几段啊?聪明的你想想朱自清描写了春天的几种代表性的事物呢?展现了几幅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下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结构上是什么顺序?

    3.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给我们展示五幅图画,你分别给这五幅图画配上相应的古诗。

    春草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花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章文章的第一段加个标题:______________。文中第一段连用两个“盼望”,你知道为何用两个“盼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着”,两个“了”给人一种_____________的感觉。

    6.文章的重点部分是_________,这一部分结构上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字词,体会形象,把握感情

    【学习重点】

    【课前预习】

    课后的课文背的怎样了啊?来下面有几句话,你来检测下自己的水平吧

    (1) 小草偷偷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花图中使用排比有使用比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写风和阳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把整首诗给默写出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文中第二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一切”指的是什么呢?_________

    “刚”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睡醒”情态。

    其中“山”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水”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太阳”睡醒的样子用了_______来描绘的,为何要用这个词语呢?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2 在描绘春草图时,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这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这个字该如何去理解呢?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这一段可以按照由高到低来排序,你试试作者是由_____写到_________再写到_________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他们之间的顺序能否颠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句古诗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天写活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话中,“闹”也比较有新意,你能体会住这句话的含义吗?可爱的孩子们?

    4 在春花图中,有暗写阳光和春风的句子,你能写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春风图中,有采用引用的手法的句子,找出来,看看谁默写的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课文提示上说春风图,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角度来写春风的。第一个角度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类推第二,第三个角度分别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开头第一句,写出江南春雨的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

    而我们这的春雨确是“春雨贵如油”,作者对连绵的春雨是什么态度呢?______________

    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啊?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迎春图中,为何要挑选风筝来描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自清的五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________________ 感情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写出了春天的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写出了春天的 。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搜集描写春的古诗词句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本学期,遵循新课改“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本班教学,现总结如下:

    总体教学

    一、 关于备课

    备课是比较头疼的问题。检查时很多学生未能按时完成,导致教学进度比较缓慢。

    原因很多,我思考主要原因是:

    1.学生适应“先学后教”的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备课目标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力,过于理想化;

    2.多数未能很好解读备课目标,为赶时间笼统敷衍备课,内容与目标结合不够紧密,这也给课堂组织小组展示给来很大困难,进度比较缓慢。为解决备课难题,我后来试着从两个方面改进加以引导,提高备课效率:(1)课堂留一定时间组织学生备课,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备课;(2)提炼简化备课目标,使学生易于把握。通过上述方法,备课从内容到速度有所改善。

    二、 关于作业

    常规五个作业,除了备课外还有平时练习,配课练习、作文及其周记四项。练习择取具有针对性的,基础性强,难度适中,看情况及课文的重要程度适量布置;周记一般是一个教学月写两次;作文,上初中后,学生习作比较严重的问题是:1.文体不明;2.字数不达标。少数学生畏惧习作,有抄袭敷衍现象;周记还能坚持写,但流水账比较多,没写出真情实感。

    三、 课堂管理

    培养学习小组长,要求其管理好本组的纪律。但还是有以下不良的现象:

    七(1)班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爱打岔,经常“节外生枝”,自律能力不强,管理费力不少。索性找点乐子,在调皮的学生身上做点文章,以典型教育整体,使学生明辨是非,把学生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

    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完善是我今后课堂管理要着力的方面。

    个体教学--兼顾优差生

    学习好一些的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就会高些,也会自觉问问题;落伍的学生出现的情况是不关心作业,不按时作业,缺交作业种种情况。如侯俊佳,比较闷;陈瀚彬,活泼过度。要给他们开“小灶”,费心得多,先降低要求,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公开多予以表扬,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改进方向

    在继续坚持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今后教学中我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完善多重奖惩机制调动,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可以与班内操行评比相结合;

    2、钻研教学业务,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从情感上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发现乐趣,深入钻研,体会学科魅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