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学科 > 历史

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京剧多少年了

  • 历史
  • 2023-06-08
目录
  • 京剧知识普及
  • 京剧的起源和历史
  • 京剧几百年历史
  • 京剧的历史简介
  • 京剧《唱脸谱》

  • 京剧知识普及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 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 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 (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 京剧的角岁拆色主要分为: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 皆有)四镇皮大行当,此外还有一些配角行当。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大都能通 过脸谱表现出来。比方说,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 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蓝色喻 意刚强勇猛,黄色表示人物残暴,金色和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乎旅枣 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 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宫廷内优越的 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 助。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 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最著名的是梅(梅兰芳1894-1961)、尚(尚小云1900-1975),程(程砚秋1904-1958)、荀(荀慧生1900-1968)四大派别。不同京剧流派都拥有一大批著名演员,他们活跃在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上,京剧艺术舞台盛极一时。 梅兰芳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他8岁学戏,11岁就登 台演出。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19年,梅 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团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欧洲戏 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传统艺术精华而得到中 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北京的长安大戏院长年上演京剧剧目,每年举行的国 际京剧票友大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京剧爱好者,京剧还是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中 的保留项目。

    京剧的起源和历史

    从汉代的乐舞开始进行了转变,然粗陵后逐渐通过戏曲轿改来进行发扬,所以才形成岩帆戚了京剧。京剧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京剧几百年历史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

    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

    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

    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

    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

    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

    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

    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

    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

    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

    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所以京剧也称“皮

    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培郑的传统剧目约

    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

    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薯宏较擅长于表

    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话本。既有整本

    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

    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

    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

    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

    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

    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

    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

    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

    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

    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兰芳数中册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剧院目有《宇宙

    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 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

    《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编演的《穆桂英挂帅》等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皮黄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

    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调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

    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

    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为"京

    剧".

    京剧的历史简介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桐尺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乎孝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局顷高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唱脸谱》

    1、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国粹——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2、中国清代乾隆年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艺术相应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仅使南北经济进一步沟通,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这一年,皇太后60寿辰之日,便有南方戏班进京祝贺,当时演剧盛况是“自西猜粗华门至西直门外高粱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陆兆圆北调,各四方之乐,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复眩”。后皇太后80大寿,“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来到北京,以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师。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此时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为减色,乃至出现了“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的局面。

    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高宗(乾隆皇帝)80寿辰,为给乾隆皇帝祝寿,扬州的盐商江鹤亭在当年秋天特地组织了以名演员高朗亭为首的一个名为“三庆”的徽戏班,另有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这些戏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进京为乾隆皇帝做祝贺演出。

    4、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早塌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促成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戏剧史上有名的“徽班进京”。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猜你喜欢